登录/注册 搜索

红心向党 礼赞百年|红星闪耀 党史中的怀化人

发布时间:Jul 3, 2021 | 作者:刘田 林其君 杨慧


开启记忆的闸门,回望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的历史,无数革命先烈和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便会浮现在我们眼前。


他们的业绩彪炳史册,万古流芳;


他们的英名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


他们的生命迸发出永不熄灭的光辉,他们业绩铸就了永远的丰碑。


在这里,我们记录下6位怀化籍革命先烈和革命先辈的不为人知的小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只是他们革命生涯的一朵小小浪花,但是却折射出绚丽夺目的党性光芒。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更加缅怀先烈,敬仰先辈,惟愿他们英魂永驻,浩气长存!


01  向警予(1895-1928)



向警予,女,原名向俊贤,湖南溆浦人。她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及创始人之一、第一位女中央委员、第一位女中央局委员,中共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同年5月1日被杀害于余记里空坪刑场。


2009年,向警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向警予苗乡劝学


1916年端午节后的一天,向警予一个包袱,一把油纸伞,从县城坐客轮到刘家渡下船,然后步行经龙王江、两丫坪去中都上畬苗乡劝学。


上畬位于雪峰山北麓太阳山下,离县城100余里,四周群山环抱,山下层层叠叠排列着上百栋木房,住的全是苗族同胞。


听说同学的妹妹向警予来劝学,覃声上不敢怠慢,就陪着她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女孩子入学读书。经过宣传动员,小姑娘大闺秀纷纷前来报名。有个大嫂问:“我们这个年纪也能读书吗?”向警予看她大约30来岁年纪,应该是有孩子的妈妈了。便爽快地说:“可以。”听她这一说,好几个已成家的妇女也报了名。这些大嫂在一起叽叽咕咕一合计又愁上眉梢,到县城读书那么远,男人家可能不会允许呢?向警予也看出了大嫂们的担忧,她不想让她们的希望落空,也不想让这好不容易掀起来的“劝学热”冷却。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她脑海中形成了——办短期成人培训班,请覃声上就地当老师,她的这个想法得到了覃声上的赞同。


经过几天的筹备,“溆浦女校上畬成人班”开学了。开班时,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参加开班典礼共60多人,把地场坪挤得满满堂堂,加上大爷大妈200多人围观看新鲜,场面显得异常热闹。


女班招收的学生大多为农家妇女,实行半农半读,免费入学,上午读书,下午忙农活。向警予一边教大家识字,一边向她们灌输革命道理。号召大家破除男尊女卑,享受男女平等,追求女子自由解放。


后来,向警予带着几十名赴县城读书的女生离开上畬赶回县城,为创办县立女子学校招收了第一批学生,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女闯将。


02  粟裕(1907-1984)



粟裕,湖南会同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解放战争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粟裕让药

1933年5月的硝石战斗中,时任红十一军参谋长的粟裕左臂中弹,血流如注,情况万分危急,这已经是他第四次负伤……警卫员当即用绑腿的绑带,把粟裕左臂上部紧紧扎住,这才勉强止住了流血。


负伤第二天,粟裕左臂肿得像腿一样粗,皮肤也由正常颜色变成了紫褐色,几天后伤口很快化脓了,于是医生决定为粟裕截肢,否则有生命危险。粟裕想,这要是截肢了,在前线作战是有多不方便,所以坚持不截肢。


当时医院正好送来了一名重伤员,恰好需要做截肢手术,可是医院只有唯一支麻药了。粟裕心想自己连敌人几百万军队都不怕,何况取个小小子弹呢?当即决定把这支麻药让给了其他重伤员用!粟裕看到身旁的麻绳,赶忙对院长说:“用这个,没有麻药,麻绳就是麻药。”院长把粟裕的左臂紧紧地绑在板凳上固定好,然后切开伤口,挤出脓水,硬生生地把子弹头就这样取了出来。只见粟裕紧咬牙关,用右手紧紧地抓住桌子,没有喊一声疼。


后方医院条件也很艰苦,在为粟裕清理伤口的时候,院长只能就地取材找来蚊帐,把它剪成两指宽、五六寸长的布条子,放在盐水里经过一晚上的消毒。每天早晨从子弹头进的地方捅过去,第二天又从子弹头出来的地方给抽出来,再放进一条清洁的布条子。每一次捅都让粟裕痛的直冒汗,但是粟裕咬咬牙都挺过来了。可不知道为什么,伤口还是长不好,反而长出一层厚厚的肉芽子。


后来,粟裕被送到了军司令部做手术,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左臂是保住了,但粟裕留下了终身残疾!


03  滕代远(1904-1974)



滕代远,湖南麻阳人。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7年任中央军委参谋长,1942年任八路军参谋长并参与北方局工作。


他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创始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者之一,也是人民铁路事业的奠基人,1965年第四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当选副主席。 


滕代远与平江起义


1928年7月初,滕代远肩负党的重托,离开湘东特委所在地安源,前往湘鄂赣边各县开展党的工作,重建被敌人破坏的中共湘鄂赣边特委,准备力量组织武装暴动。不久,滕代远来到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平江县,很快与当地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滕代远早就听说,驻扎在平江县的是国民革命军第五师第一团。这是一支在党影响下有着革命倾向的队伍,这个团的团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共和国元帅彭德怀,他是一名从旧军队里成长起来的共产党员,正在秘密策划新的武装起义。


此时,听说省委特派员滕代远同志来了,彭德怀以设宴为滕代远接风作掩护,召集部分党员开了一个紧急会议。滕代远向参加会议的同志传达了省委要求发动起义的指示,彭德怀宣布了起义时间和分派战斗任务。


7月22日下午一时,起义部队趁敌人午睡时,如期发动起义。起义战士的脖子上统一系着红丝带,显得意气风发,精神抖擞。他们按照起义计划,分别向既定敌人目标发起攻击。其他起义部队也几乎不费一枪一弹,就缴了还在睡梦中反动敌人、军警的枪。


起义部队俘获平江县内几乎所有的反动分子,包括几百名沾满革命者鲜血的反动县政府官员和“清乡”委员。同时,起义部队打开反动监狱,释放了八百多名工农革命群众和进步青年学生。翌日,平江县成立工农苏维埃政权。


起义胜利后,因为滕代远在起义中的突出表现,赢得了起义官兵的尊敬和爱戴。彭德怀向湖南省委要求让滕代远留下来,帮助把起义部队建设成为一支真正的工农革命军队。省委同意了彭德怀的请求。于是,在滕代远的建议下,由第一团为主新建立的革命武装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由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军党代表,邓萍任军参谋长。红五军在滕代远的教导下,发展成一支受党绝对领导的革命武装。


04  刘晓(1908-1988)



刘晓,原名刘运权,湖南辰溪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外交活动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苏大使、外交部常务副部长、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外交部顾问。 


刘晓在上海“潜伏”的日子


1947年1月,刘晓任中共中央上海分局书记,5月任上海局书记。也是从这一年起,刘晓一家居住在愚园路579弄(中实新村)44号。这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新式里弄住宅,一楼是客厅,二楼由夫人张毅带着孩子们居住,三楼刘晓单独居住。而三楼亭子间则住着译电员朱志良,他对外的身份是刘晓的侄子。这样,刘晓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中央的来电和指示。刘晓的公开身份是关勒铭金笔厂的副总经理兼董事。张毅以家庭主妇的身份做掩护,担任地下党领导层间的机要交通员。在邻居们的眼里,刘晓是位老成持重、事业有成、努力工作、挣钱养家的生意人。


1948年,国共内战形势已经明朗。但黎明前的黑暗,敌人变得愈加疯狂,蒋介石下令抓紧对上海地下党领导人的追捕。刘晓当机立断,一方面把许多干部分散到外地。3月,刘晓从上海亲赴香港,主持上海、南京、西南等地的地下党负责干部培训班。刘晓到香港时身穿西装,头戴铜盆帽,一副金丝边眼镜,中等略胖身材,俨然一个到香港投资办厂的大老板。他历来喜欢阅读古典小说,这次随身携带了一本《醒世恒言》,实际上此书已由我们的译电员改成了一本密码本。


1949年3月22日,刘晓将有关上海当时经济状况及中国国民党四大家族携资金外逃等材料密写在一本张大千的画册里,和地下党员陆象贤等人乘一艘英国轮船离港北上。在西山的双清别墅见到了毛主席。在将带去的材料面呈毛主席后,毛主席赞扬了上海地下党的工作,要求刘晓就上海解放后的经济建设问题向中央准备一份意见书,并希望他和从各解放区抽调的大批南下干部一起回到上海,接管上海。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十二年艰苦的地下斗争终于盼来了胜利的一天!妻子张毅心里牵挂着刘晓,不知他今在何方,这次能不能回来?她忽然听到敲门声。打开门,张毅惊呆了:门外站着身着解放军军装的刘晓,他的身旁是邓小平、陈毅,还有一二十个军人站在后面。


儿子刘际翔看到刘晓穿着军装回来,感到陌生而惊奇,他睁大眼睛怯生生地问:“爸爸,你以前是做生意的,怎么会变成解放军的呢?你教教我,我学了也要变成一个解放军。”闻听此言,众人皆哈哈大笑。


05  王一知(1901-1991)



王一知,女,原名杨代诚,湖南芷江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教育家。曾任高级干部子弟学校华北中学校长、北京师大二附中校长、北京一0一中学校长。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 


不做高官,甘做“园丁”


1901年,王一知出生在芷江一个叫杨家村的小山村,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注定她不幸的童年,14岁时,母亲早逝、父亲厌弃,她愤然离家求学,考入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在五年的求学生涯中,分文无助的境遇铸就了她艰苦朴素和永不言放弃的性格。


1922年,王一知到上海平民女校半工半读,并改名王一知。她说:“把杨姓改为王姓,表示我决心同封建家庭彻底决裂;起名‘一知’,是因为自己才疏学浅,一知半解,还得经常鞭策自己呢。”在陈独秀、李达、张太雷、沈雁冰等同志的影响下,参加了我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同年由刘少奇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在同年,她相识自己的亲密伴侣及战友张太雷。1927年12月,张太雷在广州起义战斗中被敌人枪击,中弹牺牲。


1937年底,党中央决定在上海开设秘密电台与延安直接联系,王一知兼任收送密电的秘密交通员。在上海地下电台工作中,她以家庭主妇的身份长期潜伏,在紧急关头临危不惧、勇挑重担,发挥了一个螺丝钉的作用,忠实地履行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


1948年底,王一知受到党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都曾对王一知说过,革命胜利后她可以任意挑选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但她婉言谢绝了几位领袖的特殊照顾。她后来回顾说:“我从1922年入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党内从事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工作,但是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里,敌人的警车经常尖叫着驶过门前,我每时每刻都准备着被捕、牺牲,然而我始终没有动摇过入党时的决心。现在革命胜利了,我决不能向组织伸手。”


她先后担任上海吴淞中学、北京华北中学、北京师大二附中、北京一○一中学的校长兼党总支书记,直至1982年离休。期间,王一知婉拒教育部职务,主动要求到基层从事实际教育工作,甘当一名普通的“园丁”。


06  唐伯赓(1899-1927)



唐伯赓,曾用名省吾,湖南新晃人。他小学毕业后,考入芷江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1919年考入广州农业专科学校,三年后又考入北京林业大学。1925年在北京读书期间,他由于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爱国学生运动,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芷江英勇就义。 


赤手空拳与敌搏斗


唐伯赓,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他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了赴苏联留学的计划,接受中共湖南区执委和常德地委的任命,以农运特派员的身份来到芷江开展工作。


他以在芷江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当教务主任的身份为掩护,向同窗旧友和当地进步青年进行革命宣传,并组织他们阅读革命书籍,传阅进步书籍,宣传革命道理,并逐渐扩大到学校师生。为了扩大宣传阵地,利用好友办的惠源书局,翻印、推销进步书刊。


同时,他帮助组建了县农民协会、县总工会、学生会、教工会、商民会等进步组织。随后又深入农村,创立农民夜校,大力发动农民组织,教导自编的“农民受苦歌”,唐伯赓极力主张武装农民,成立农民赤卫队5支,发动农民收集废铁,打梭镖、大刀用来武装自己。


为了更广泛的开展革命宣传,唐伯赓亲自筹钱款,物色人员,于1927年1月创办了《芷江潮》,并在创刊号上撰写文章,号召芷江人民迅速起来参加革命运动,自己求解放。


1927年3月,唐伯赓领导成立了中共芷江特别支部,任特支书记。驻扎在芷江的犹国才部队无端向芷江群众提出征收三万元的所谓“革命费”,让芷江的农民苦不堪言。为了粉碎犹国才的阴谋,唐伯赓与党务特派员李祖翼一方面3次去犹师部交涉,驳斥了其种种谬论;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城乡组织发动了多次反对犹征收革命费示威游行,犹最后只得收回命令。


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芷江的封建官僚、帝国主义分子和反动军阀均对唐伯赓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1927年4月20日晚,芷江各界群众提灯举行庆祝芷江县农会、县党部成立和北伐军攻克沪、宁、郑胜利的游行。犹国才在帝国主义分子重金收买下,决心镇压革命运动,借口县党部和县农协搞“暴动”,实行戒行,并用机枪疯狂扫射游行队伍。


唐伯赓在指挥游行队伍迅速疏散转移中,不幸被刺刀刺中十几处,随后在狱中被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28岁。


(中共怀化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