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鹤城周边游】侗族三宝——芷江龙津风雨桥

发布时间:Feb 25, 2021 | 作者:鹿鹿


图怪兽_36b0346a865a35a6cf5fafadbcc470b7_97383(1).png


芷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遍布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商周时期的编钟、青铜凤形器等珍品尚属罕见;宋代古城墙、护城河历历在目;明代所建的龙津风雨桥巍然横卧于舞水;


01

芷江


其中龙津风雨桥最是鼎盛,从和平湖进入芷江县城,一座气势恢宏的廊桥横跨潕水两岸。此桥就是龙冿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19年,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2000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此桥见证了芷江最辉煌的历史。


500_ChcCP10HUJiANk07AAF_hexw5_E092.jpg

龙津风雨桥


如今的芷江龙津风雨桥,全长近250米,走完大约四、五分钟,之前叫龙津桥,俗称江西桥,因桥像条乌龙横卧舞水之上,又号称乌龙桥,是居住于此的侗苗同胞渡河和避风雨遮太阳、送阴凉避暑热、唱歌跳舞、谈情说爱的好地方。





大概你会疑惑,桥不就是桥吗?除了供人行走,难道还有什么特别吗?那我告诉你,它就是最特别的桥。你应该见过有人桥上叫卖,那你见过一座桥里面全是店铺吗?甚至卖的东西琳琅满目,你想要什么都能找到。


甚至桥上还有牙诊所,来往的人走走停停,挤挤攘攘。一边是店面,一边还是娱乐场所,是当地老百姓聚会闲聊打牌的地方,甚至还是乡村交际舞的场地。开始堪堪称奇了吧!


0202素材.jpg


还有让你惊叹的,那就是整座廊桥,如此浩大的工程,居然没有使用过一钉一铆,琳琅满目、千奇百态、结构复杂的无数廊柱、木刻悬挂、枋、檩凳、雕花栏杆等等,斜穿直套,纵横交织,全以木榫衔接。


深蓝色的硫璃瓦,6组金黄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白色的檐口、屋脊等,体现出当代侗民族园林建筑风格,悬柱、悬瓜、柱脚、石鼓则体现了侗族木建筑艺术。你说堪不堪称奇。


微信图片_20210225091623.jpg


其实这个桥还有一个惊奇的故事,1990年代,复建廊亭时,这个工程如此浩大、艺术如此独特的仿古建筑,掌墨师竟是芷江县垅坪乡李秀清、邹小龙两个小学未毕业的农民。


56岁的李秀清十几岁就开始跟随师傅学艺,做工全凭刻有尺寸的三尺棍。县委、县政府不拘一格,大胆用人。几位无职称无级别的掌墨师,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务,而且比原来预想的做得更加完美。上百号人施工,未伤一人、未损一物,连榫头都未损坏一个。不得不让人心生佩服,果然高手在民间。


龙津桥未建起时,舞水河将芷江城划为东西两半,滔滔舞水,终年不断。不知有多少渡河的人落入水中,只剩一声叹息。在明万历十九年,沅州城有个叫宽云的和尚,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桥资金15000两白银、粮食11万石,在此修建了风雨桥,因桥墩与流水形如龙口喷津,故名“龙津风雨桥”。


微信图片_20210225091639.jpg


龙津风雨桥建成后有一段传说,龙津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落成后,遭洪水冲毁。那时,百姓无力抵御自然灾害,只有祈祷神灵佑护。沅洲百姓曾筑坛祭祷三日,万民伏乞,请苍天垂怜。度诚终于感动天地。


有一日,一位白发苍曝者,从桥上徒步而过,将手中拂尘用了几下,顿时大桥中间的石头上开出了一朵白莲花,后来变成了几棒泥沙,牢固地粘在石上,至今“仙迹”犹在。从此,大桥坚如石,洪水冲不崎,雷置炸不崩。


微信图片_20210225091644.jpg


此外还有另一个传说:龙津风雨桥建成时,“泥和尚”宽云曾取了一些泥沙堆在中间一座桥礅上,时间既久,泥沙坚凝,水淘不散。更神异的是,无论大桥东西哪头起火,延烧到堆沙的桥墩处,必定风反火回,再也烧不过去。


遇见奇事,我们民间总会归咎到妖神鬼怪之说,所以出现了这些神奇的传说。当然风雨桥也并没有百毒不侵,洪水,大火,都摧毁过它。不过抗日时期,经过多次轰炸,一直坚挺却是真正的事实。


微信图片_20210225091647.jpg



抗战初期,政府当局将龙津风雨桥上的廊、亭悉数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桥。用于输送物资,龙津风雨桥就是成为大西南主要军需供给线。为了打击我们,龙津风雨桥就成了日机的主要轰炸目标,最多的一天27架日机轮番炸。

称奇的是,它被洪水摧毁,被火烧毁,在日机的轰炸确稳如泰山。一直巍然傲立于战火下保障抗战军车顺利通行,这着实是一个奇迹,也给这座名字带“龙”的桥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微信图片_20210225091651.jpg



这就是我称奇的龙津风雨桥,历史古迹和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时间变迁,年代更替,它依然耸立在哪里,守卫着芷江。

微信图片_20210225091903.jpg